
佛经的义理没有穷尽,随人所见,各自有所著述。同样一部经,就有别教、圆教(天台四教)、终教、顿教(贤首五教),判教的不同。约因缘释,约观心释等四释来诠释经文,解释的又各有差异。何况到了后来唐宋之时,禅宗之道大为盛行,人们都喜欢听到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之说,认为这样亲切痛快,容易得到利益。由此就有很多人,以祖师意来解释经文意,挽拉佛说来依从己说。抹除千差万别的事相,专谈自性的本地风光。或者以话语机锋为回光转折之处,或者以比喻表法作为通过开悟的三关。但只要能够不违背禅宗心法,都堪能辅助佛说。纵然不能普被上中下三根,称合佛陀的本怀,也可以各自利益一类众生的根机,令他们就路还家。又显示经文义理幽深玄远,佛理圆融通达。法法皆归真,头头皆合道。这实在是因为心性如太虚空,杳然没有疆界。不妨随人所住,而分出南北西东。如同摩尼宝珠,不是青黄赤白等颜色,而遇到青色就现青色,逢到黄色便现黄色,青黄虽然不是摩尼珠的本色,本色却不离青黄。倘若想要离开青黄而求觅本色,不是如观自在菩萨那样,五蕴皆空的法身大士,不可能做到。例如唐朝李通玄的《华严经论》。明朝憨山大师的《法华击节》。明朝曾凤仪的《三宗通》。以及禅宗以“念佛是谁”作为话头来参。以净土真实的依正庄严,作禅宗的本分说: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等等。这些都不能严格的以教下的常规准则,认为是错误而稍加更改。因为这些是属于另外一个宗派,揽一切法都指归向上。假设一改动,对于本来注解的前后,就会血脉隔断。又不能对于教理的始终意义相吻合。一经改动,宗门教下这两方面的意义都失去了。挖肉作疮,有损无益。还他本来面目,流通后世。譬如春兰秋菊,各有其美。尽忠的和行孝的,同样都是振兴道德纲常伦理啊!因为您在普陀山,说憨山大师所注解的《法华击节》,有不合经文义旨的地方,这是因为憨山大师多约禅宗本分,作直指人心来谈的缘故。又者,校对经书这件事情,很不容易。恐怕您没有闲暇顾及到此,而委托他人。必须有杰出的见识,十分的细心,再三的详审,勤加考据,稽考核察。才可以匡正讹谬,令冗繁杂乱的地方全部除去,天真面目彻底显露。否则,宁可依原样画葫芦,还不至于失去它本来的真样子啊!
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