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友人将《时事新报》的“征文启”寄给我。我企盼座下您发挥佛陀祖师的经义玄妙,来广结法缘。您反过来以:执心在内(一);直指见性是心非眼(二);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(三);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(四);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(五);地大周遍(六);一心二门(七)等七题,令我来作论,说是打算作为模范论文。我小时候没能好好学习,长大了也一无所知。又因为宿业深厚,生下来就生了眼病。近十多年来,一切经论,都不能看。只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,来忏除自己的宿业。企盼能够依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,快点生到西方而已。哪里能够作论文,何况还说要当作模范论文呢?您在信中谦虚恭敬的自我修养,实在是值得称赞推崇。而您信中的意见错谬,有不可细说的地方啊!想要发挥《楞严经》、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奥妙,为何不取法于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,以及历代古德注疏的经论,而反过来要以我写的论文作为模范。这就如同:儒家学者想要发挥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周武王、孔子、孟子代代相传的学问,不以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《十三经》作为模范,而以樵夫的歌声、牧童的唱曲作为模范;织布师想要织出回文古锦,不取织锦人的法则作为模范,而取编芦席人的法则作为模范。为何颠倒到了如此地步。虽然说与人交往,可贵的是各自尽其本分力量罢了。过去有童子捧沙供佛,佛即欢喜纳受。因为沙是童子力量所能办到的,他供养的诚心,与供养无上珍馐妙味,平等没有差异。现在以我所容易备办到的沙,来供养到您的座下。固然知道没什么用,姑且供养一片诚心。倘若也如沙一般用来涂地,但愿可以灭除我的罪垢,增长我的福田。因此将七个题目一起串起来,笼统讨论,来勉强作答。论说:执心在身内、在身外、在中间等等,这是凡夫的情识分别知见。执着心一定不在身内、在身外、在中间等等,也是凡夫的情见啊!(一:七处征心。)不是直指能见之性,是心不是眼,这是即枝末来显示本体,指示波浪就是水体的真智啊!(二:十番显见。)为什么呢?因为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七大,一一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,周遍法界。如果有在某处、不在某处的分别执着,就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,不能周遍了。以如来藏妙真如性,含育众生佛陀,包括空、有二法。世间、出世间,没有一法能够超出如来藏之外,不在妙真如性之中的缘故啊!(三、四、五、六:五阴、六入、十处、七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。)以凡夫情见来观,不但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七大,都属于生灭,都不是真如。就是断惑证真,成等正觉,也不超出生灭之外。以圣人的智慧来观,不但断惑证真,成等正觉,固然属于真如。就是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七大,全体是真如。从本已来,原本没有一丝毫的生灭之相可得。再进一步讨论说,“真”也不立,“如”本无名。一心尚且不可得,有什么二门来可以讨论的呢?(七:一心二门。)这才是究竟真如,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,究竟真心。正所谓的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,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啊!如上面这一番话,是我二十年前偶尔梦到的。今天承蒙您的雅意,献于座下。如果说必须要分开来讨论,详述其中的文字义理、言语脉络、宗旨归趣,就不是我衰颓的心力视力,荒疏的学业,所能办到的了。请您去求教古德,以及当代的讲经大家。自然能够畅遂您的本愿,满足您平素的志愿啊!

コメント